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顶点小说网 www.booktxt.io,最快更新想娶女帝不正常吗?最新章节!

    文渊阁。

    陆成安正在其中翻阅藏书。

    ‘三殿、二阁、二坊。’

    这是明代时期的标志性皇室建筑,虽然大晟王朝不是大明朝,但从宫廷的建筑风格来看,其实是很接近大明朝的。

    而这所谓的三殿,当为华盖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;二阁,为文渊阁、东阁;二坊,则是左春坊、右春坊。

    在【平北君侯】的档案中,陆成安代行君权,所以,整个皇宫的走势和各个建筑的作用,他还是心知肚明的。

    这【文渊阁】便是大晟朝廷的藏书阁名,主要功能是收藏图书典籍,另外,文臣也可以在此陪侍皇帝读书,对典籍进行注解。

    不过,一般情况下,【文渊阁】仅仅是对那些相对应官职的文臣开放,很多人是没有资格入内的。

    陆成安进来,就是翻找史书。

    虽然大晟王朝的官职、建筑,都是有相似于明廷的点,但是大晟朝廷没有废除宰相制,不少地方还遵从汉制,所以陆成安还得确定一下情况。

    毕竟在模拟中,陆成安只能看到大体,不能看到细节。

    这点对于陆成安而言,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。

    “太史公记。”陆成安翻了翻,找到了一本史书,他记得很清楚《史记》的别名就是《太史公记》,看来大晟朝代的时间线,至少是过渡了西汉时期?

    不过,陆成安也不会太把书里面的内容当成一回事。

    因为书毕竟是人写的,很多作者的思想,是夹杂了很多个人主观意念上的想法。

    而大晟朝这里的《太史公记》,是由一个名字叫司马韫的人书写的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跟司马迁写的《史记》有没有出入,不过总体而言,陆成安对于司马迁写的《史记》也是看过一部分,只能说一半一半,不能偏信。

    尤其是司马迁写的《史记》,还是能看出来带有很多司马迁个人情绪上的倾向。

    这点可以在佞臣列传中,有卫青和霍去病,就能看出来。

    对比起飞将军李广和卫青、霍去病叔侄两人的传记,司马迁是有明显区别对待的描写手法。

    在描写李广的事迹上,司马迁是用了大量的篇幅,把有关于李广的事迹,不管是大是小,都记录的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写卫青和霍去病,西汉这两位帝国双璧的内容时,就都是一些冷冰冰的内容,谁谁谁,于某年某月出征讨伐某个匈奴,杀了敌人多少,是胜利还是失败。

    真正的情况是,司马迁和李广同属功臣集团,是世家大族,所以门第观念极为深重,而司马迁和李家私交还很不错。

    虽然卫青和霍去病功绩斐然,但他们两个代表的是外戚集团,还是所谓的草根崛起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在司马迁眼里,这俩人毋庸置疑就是暴发户,闭口不谈什么功绩和能力,先攻击了再说,这是司马迁很个人情绪化的立场问题。

    而这就是为什么陆成安看书会思考,然后筛选有用的信息,不会完全偏信书上内容的原因。

    有时候资料上的内容,你都不能彻底相信,更不用说有些是后世朝代的人刻意篡改的。

    就比如说被黑得最惨的明宪宗朱见深。

    ‘博闻多能曰宪’。

    被冠以宪宗庙号的帝王都可以说是一代明君,明宪宗朱见深接过了大明战神朱祁镇给他的烂摊子,给自己的儿子弘治皇帝留下了一个太平江山,对外的战争上,明宪宗从容地对付蒙古人的入侵,在女真崛起的态势上,采取最有力的解决措施。

    结果被大清一通乱改,弱化了明宪宗的功绩,还把明宪宗在宫廷丑闻无限放大,然而仔细一查,原来是明宪宗的‘成化犁庭’,差点就把女真人给灭族了。

    哪怎么行呢?我祖宗都被你灭族了,我不把你黑到底,我还对得起我自己吗?

    硬骨头的史官是有,但是朝代越靠后,封建王朝带来的奴性就越深,早期高风亮节,拼死也要守住职务,将职责视为使命的史官也越来越少了。

    可以说自唐以后,再无史官之风骨,自清以后,再无言官之傲骨,都是一代一代走向崩坏的。

    陆成安翻看着这里的《太史公记》。

    好家伙。

    难怪说这个时代四书中的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五经里头的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一应尽全。

    因为这些文化,早就在大晟之前的是有类似于商、周、春秋、战国,又不完全是这些的朝代所出现过,所以在那个时期比较多的文学著作应运而生。

    大晟朝在很早的文明之中,就曾经完成了大统一的壮举,后来又因而落没。

    而大晟人前身是属于西迁的华夏部族。

    他的部族同时西迁至雍凉之地,建立了晟国,在雍凉之地展开了一步步奋发图强的发展史。

    铸就了大一统的神话。

    而大晟没有遇到秦二世而亡的情况,国祚硬生生挺到了187年,在前晟末代君主的昏庸无度、不理朝政下又遭遇到了权臣和外戚的互相勾结,大量压迫基层的农民。

    这促使中原大地出现了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,各地涌现出一批起义首领,在大面积地攻占前晟朝的国土后,有些起义首领本身就出自名门望族,还有人是之前疑似‘战国’贵族所留下来的余孽,这些人在原有的地方,一一自立为国。

    间接导致了十三国之乱,在历经了三十六年的新国混战,被北边的游牧民族东胡攻灭了九国,至此东胡族人称皇,国号【梁】。

    【梁】一统天下。

    几十年后又内部消融,政权交替给其他族群。

    前前后后数百年动荡。

    经历了多个异族政权的接连交替。

    不少前晟血统的中原人,被迫南下,开荒了南方的土地。

    但这时,一个自称是前晟的皇室宗亲在这个时代的曲线之中再次崛起,不过这个皇室宗亲,从血缘角度上,早已百年过去,哪怕真是前晟血统,那也已经和真正的前晟皇室血缘比较远了,在经历了堪比位面之子【光武大帝】刘秀般的传奇人生。

    后晟的开国太祖覆灭了【梁】以后的异族政权。

    从游牧民族的手上重新夺回了江山社稷,由于之前打着的旗号是光复晟室的名义,所以再一统天下,复国过后,没有改变原有的国号,还是以【晟】为名。

    这就是现在的大晟朝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目前这个大晟和前晟中间是断代了接近数百年,虽然类似于西汉到东汉之间的政权交替,打着延续王朝的口号,而官方更是认可了后晟皇室的血统。

    正英帝已经是后晟朝的第七位皇帝,而后晟朝的国运,七代至此足足享用了144年,正英帝的父亲泰熙帝,独占了四十多年的国祚,是迄今为止,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。

    从时间线来对比,现在可能是接近唐朝的时期,但是发展、起源以及各种战斗和侧重资源上的不同。

    这个世界和中国古代的差异之处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而崤山是山东的古称,这里生存的部族,都是最早的华夏族群,大晟朝的先人从崤山移居到雍凉之地,算是根正苗红的华夏族人。

    这下,宰相制为什么还存活着的原因,陆成安是理解了。

    也不难怪这大晟朝的农具发展尚且不如大唐,并且还没有诞生出来火器这种东西。

    时代的差距摆在这里。

    这大晟王朝,除了皇城中的建筑物一应俱全,其他地方,包括政策,大晟朝都是全面拉到底的躺平状态。

    合着你们大晟皇室就想着大兴土木,在宫里开派对了?

    不过,历朝历代来到王朝的中叶时间,确实各个地方棘手的地方很多,想改变也没什么机会改变了,甚至到了不是皇帝不想改变,而是想要改变付出的代价太大,这就迫使很多有所作为的皇帝,只能做到维稳。
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