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顶点小说网 www.booktxt.io,最快更新想娶女帝不正常吗?最新章节!

    如果你把小八当成一张君主卡来看待,她肯定是有不少缺憾的地方。

    活得久、爱胡来、很多政策脑袋一拍就实施下去了、喜欢听阿谀奉承、有时候下手还不知轻重。

    尤其是控制不好互相之间的利益关系,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出地方叛乱之类的事情。

    没有陆成安的及时引路,这种活得久,事情还多的皇帝,足够折腾老百姓很久了。

    但那都是从君主卡的角度出发的。

    正如同杭州乡党出身的唐易,在文臣卡系列,他就是一个白板,一让他转行当近臣,当商人,他的强度就大幅度提升一样。

    小八是能转职的,费不着强求她一定要当这个女帝。

    这次巴蜀地区打出【天府之国】的成就,八皇妹是真的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前前后后,她是以个人名义,给巴蜀输送了不少资金。

    将东南地区的经济,全部运到了西南这块儿。

    辛苦了自己,养肥了别人。

    而她竟然只要那么几句虚名,汉王是真的很感动,更是到了‘哭着哭着’,还是没忍住偷笑的地步。

    别看汉王这边乐呵呵。

    小八的眼睛都快发红了。

    她每回合不是智斗贪官污吏,就是思索怎么将各方面的盈收最大化。

    以前只需要吩咐下面的人做事,自己等着银子到国库就好了。

    现在小八是执行者,是想办法弄钱的那一个。

    手段太狠了,会出问题。

    手段太软了,也会出问题。

    在这段艰苦的钦差生涯中,她和各路官僚明里暗里勾心斗角。

    这个对抗期间,成王硬生生涨了7点内政,5点才识。

    从这就能知道在搞钱这条路上,她的奋斗史有多么的‘波澜壮阔’了。

    【同辉三年九月,成王以低廉的价格,在南方求购了大量质量不过关,图案不够好看的瓷器,并将这些东西全部充入自己组建的商船中,运往国外进行贸易。】

    【同辉三年十月,东南地区在成王的整治之下,风气‘焕然一新’,然而成王却面露难色。】

    【同月,苏为英为了解决‘闲官过多’、避免出现冗员的问题,将每年一次的科举,改为三年一次。】

    【为了一改正英帝一朝的积弊,苏为英也非常重视县级官员的选用。】

    【而一般来说,县级这种小官都是由吏部起草名单,皇帝顶多只需要用手审批一下即可。】

    【但苏为英为了考核官员的基本素养,他计划亲自召见这些官员,不同地区的县级官员,分批次入京考核,入京城皇宫。】

    【在这些官员季度的政绩上,苏为英推出了三最制,称治事、劝课、抚养最有政绩者为三最。】

    【治事之最,即善于审理案件、催收赋税、劝课之最,即善于督理农桑、兴修水利、抚养之最即善于屏除奸盗、振恤困穷。】

    【其中——治事之最、劝课之最、抚养之最,凡是有其中一项政绩达标,即可进入吏部的审核,来年得到升迁的机会。】

    【此外,苏为英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官僚的可能存有‘互相包庇’的风气,推出巡视制,将不定期派遣官吏到各地巡视考察复核,以确保政绩没有误差。】

    【不过,苏为英也陷入到了一个难题上的纠结,由于正英帝的放纵,晋王阿母性情散漫,致使大晟王朝逐渐演变成了‘皇权不下县’、‘地方难听命’、‘其他地区政府行动力较低’的状况,这让他久虑难眠。】

    而对于中华这种级别的大一统国家,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基层的关系,那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

    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,理论上来讲,影响上还是挺严重的。

    这是会让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不断膨胀,他们的话语权,他们的权威,超过皇帝对地方百姓的权威,从而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地方上的土皇帝。

    秦王扫六合的秦王,始皇帝,祖龙够厉害吧?

    他就是被这个问题给干碎的。

    为了加深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,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,在此之后的王朝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就是县。

    而秦始皇的野心不止于此,他推行郡县制,的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防止权力旁落导致国家分裂。

    但秦始皇真正的想法是希望自己的命令能传达到帝国的最底层,最好能百分百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执行,能有如臂使指的效果。

    别说是一个国家,一个县城,就是几个百姓,秦始皇都想让自己的命令转达到他们这里,让他们服从。

    但以古代的各种条件,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于是秦始皇对于县以下的基层单位,设立了许多职务,代表国家履行治安、征税、司法等职责,并由县一级的官员对其进行管理。

    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成本太高,秦朝又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,对于基层的管制可谓空前绝后。

    可律法越严,管理起来就越麻烦,基层就越容易出现问题;基层问题一多,政府又不得不强化惩戒,反而让成本更高。

    还是老生常谈的一个例子。

    最简单的体验就是管理一个三千人的群聊。

    你作为管理员或者群主,但凡群聊的规矩定得严格一些,就会激起诸多成员的不满。

    连一个群聊,有时候都很难管得明白,再对比一下秦始皇想要把皇权深入到基层的概念。

    你就能知道秦始皇是在做一件多么困难而伟大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别说古代的封建王朝了,陆成安还记得他穿越之前,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【破冰行动】,里面的塔寨村,就是以宗族的形式维系的,他们的地方势力之庞大、关系之紧密,连公安有时候说话都不好使。

    而秦始皇为了推广一个郡县制,就快把自己给弄得焦头烂额了。

    甚至祖龙的郡县制还不完整,只能说是个半成品。

    这光是皇权想要下县,影响到基层的前置条件都那么多了。

    所以啊...

    崽,清醒一点。

    秦始皇嬴政、汉高祖刘邦、光武帝刘秀、唐太宗李世民、宋祖赵匡胤、洪武大帝朱重八都整不明白的问题。

    你就别去挑战这个难度了。

    老流氓刘邦更是干脆,他投降了,直接妥协了,放弃去琢磨这方面的事情。

    因为看到秦朝折腾这个,给自己折腾亡国了,老流氓又不是没这个眼光。

    前车之鉴都在眼前了。

    刘邦没这个必要再去整那么一出。

    他学乖了,在继承秦朝制度,捡了一个郡县制的便宜以后,就在律令上选择了休养生息态势的无为而治,一度因为继承秦朝的缘故,也算是做到了皇权下县的地步。

    这也是促进“文景之治”的一个基础,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以确立了皇权不下县的格局,这是儒家与皇家相互妥协的结果,慢慢的,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就下降了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暴露最严重的一个时代,其实是东汉时期。

    光武帝刘秀确实在军事上很厉害,但是呢,他这个立国之本有些尴尬。

    客观来说,东汉这个政权天生就是妥协与权衡的产物,刘秀通过说服与收编获得了支持他的军事力量,并采用一种利益平衡的做法来获得了天下。

   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,刘秀的军事能力也很杰出。

    可借助他人的力量所带来的妥协,致使东汉时期的地方势力迅速膨化。

    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,在东汉时期彻彻底底的尖锐化。

    可以说,世家势力能膨胀成这样,也是在皇权一步一步妥协的过程中,慢慢养出来的。

    东汉政权把世家这个怪物养得最大最肥,魏晋更是直接成为了世家统治的时代,不断地提高世家阶级的地位,随后整个魏晋南北朝将这个恶果给吞了下去。

    这些问题以至于到了实力强盛的大唐,连李世民都要为此费神,即便是强如天策上将的唐太宗,在推广了诸多政策后,依然没能成功地弱化世家地位。

    不过,苏为英已经在考虑‘皇权不下县’的问题,也是侧面证明了大晟王朝正在进入一个和平时期,一个君主想要中央集权,提高中央话语权的时代。

    【同辉三年十一月,苏为英请来自己的阿父陆成安入宫详谈政务。】

    【在一番闲聊之下,苏为英决定既然很难让皇权深入基层,那就打乱基层的生态环境,让这些地方难以构成新的豪强。】

    【按照县城以下的村镇规模,苏为英详细分化了其中的职务。】

    【按照每年所交税的高低,让村镇之中的富户,轮流接管村镇,而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政府征缴税粮。】

    【在村里,纳税最高的前十户人家,每户任期一年来管理村镇。】

    在大晟王朝,原来催交税赋等庶务是由当地的富户、乡绅来完成,一般一个地方就一家这么有地位的家族。

    这样就很容易使某个家族一直做大,诞生地方上的土皇帝。

    但现在苏为英和他的老爹陆成安商谈了一番后,决定细化了基层的权力,村子里的“土皇帝”,让大家可以轮流做,都有机会当。

    只要人人有机会掌握这个权力,小小的一个乡里,那就能“诸侯四起”,互相征伐,都想着内部对抗了,还需要担心地方上有一个宗族会自然做大的情况吗?

    眼下的这招,看似是让基层更加分散,但实际上会因为地方上的“群龙无首”,基层组织没办法形成一言堂,那就很难对中央形成“抵抗力”,变相地反而增强了中央的权威。

    到时候有一家不满意大晟王朝想要搞点事情来,可能就有另外一家的人不想那么做,想着投靠大晟王朝反制你这个意图谋反的叛贼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一种另类限制地方的手法。

    【同辉三年十二月,苏为英感觉时机到了,推广《一条鞭法》的政令,进行税改。】

    【那一天,在江南贡院的门外,布满了大量前来看榜的考生。】

    【自从同辉帝苏为英改制以后,三年一次的考试,让读书人愈发感到紧张,十年寒窗苦读,就是为了能够一朝翻身,而今三年一次科考,他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少,毕竟人生之中,又有几个三年?】

    【然而,榜单刚刚张贴出来,所有的考生全都炸开了锅。】

    【自南北榜案以后,南方士子就对科考制度心有不满,而今榜单上高高挂起的名字之中,有很多江南知名的盐商子弟、官家之后。】

    【不光如此,整个榜单上,几乎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,庶族中人。】

    【更令人光火的事情是——金榜题名的这些人,大多是远近闻名的纨绔子弟,不学无术不说,有的人甚至未必识字。】

    【你让这些人金榜题名,甚至连糊弄一下都不愿意糊弄?】

    【聚拢在应天府江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